医导网

扫一扫关注

热热热热热!“高温蒸煮”模式下,如何防暑养生?

   2021-05-27 62350
导读

最近佛山的天气,真的让人感觉到什么叫“火辣辣”,在户外呆久了都觉得要热到窒息~这么热的天气,小编早上甚至不想从空调房里出来上班……毕竟路上真的好热啊呜呜呜!不过话是这么说啦,但总是待在空调房也不好,因

 

    

最近佛山的天气,真的让人感觉到什么叫“火辣辣”,在户外呆久了都觉得要热到窒息~



这么热的天气,小编早上甚至不想从空调房里出来上班……毕竟路上真的好热啊呜呜呜!



不过话是这么说啦,但总是待在空调房也不好,因为夏天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期,也是中医认为的“添阳”的最好时机,而寒邪非常容易损阳气,让整个人变得倦怠无力。吹多了空调,如果不注意保暖,寒邪同样会侵袭体内,损害身体!



当然啦,除了防寒邪,炎炎夏日养生也有其他讲究滴,快跟着小编一起学习学习!顺便收几份清热消暑的药膳配方~



· 炎炎夏日,该如何养生?


《黄帝内经》中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里提到“夏三月,此为蕃秀。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”。


一、生活起居


1、宜晚睡早起


夏季昼长夜短,人体阳气达到最高峰,阴气收敛,跟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,以顺应阳气的充盛,应“夜卧早起”。即较春日稍晚睡早起。但也不要熬夜,晚上十一点前睡觉,早晨5点30分—6点30分起床较合适。夏季由于稍晚睡早起,相对睡眠时间会短一些,所以宜午睡做适当的补充。但午睡时间不宜太长,以半小时左右为宜,太长容易妨碍气机。



2、防寒邪伤阳气


如果确实需开空调,温度设置不宜太低,时间不宜太长,不宜直接对人吹。颈椎、腰椎为督脉循行之处,要注意保护,以免寒邪损伤阳气。女生穿短裙,空调之下,也要保护好膝关节。要定期开窗通气,使空气流通。慢性病人,尤其是老年人,不要长期呆在空调环境里。夜晚睡觉时适当盖被保暖,特别是腹部,避免熟睡时着凉。



二、情志调节


(初)夏季属于火,对应于心,即所谓“火气通于心”,因此夏季养生以养心为首。心藏神,主血脉,要让我们的心神在炎热的季节时不浮躁,必须保持内心的清静。孟子云“养心莫善于寡欲”。



而盛夏酷暑蒸灼,人容易感到困倦烦躁和闷热不安。因此养心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,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,神清气静。切忌大悲大喜,切忌暴怒,以防心火内生,以热助热,火上浇油。可读书写字,品茶吟诗,益友清谈和观景纳凉。尽量保持平静、乐观的心态。


三、运动保健养生


在阳气最盛、易汗出的夏季,如果运动量过大,出汗过多,易损耗津液,耗伤阳气,所以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,强度不宜过高,频率不宜过快,运动时间不宜过长,运动后不要马上喝冷饮。



锻炼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,尽量避免在10时至15时紫外线最强的时候锻炼。活动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、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。八段锦、太极拳、散步、游泳都是较合适的运动养生方式。不要在烈日下或在封闭的房间内停留过久。


四、饮食调节


夏季心火当令,因此夏天不可过食热性食物,以免心火上炎。夏天的饮食应以清淡、质软、易于消化为主,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。而暑邪伤人易导致烦躁、心悸失眠、头晕目眩等心神不宁的症状,可适当吃一些清热解暑食品,如西瓜、苦瓜、冬瓜、绿豆、菊花、荷叶等,既解夏季高温带来的暑热,又能清泄身体产生的内热。夏季阳气散发于外,体内阳气相对不足,如过于形寒饮冷,容易损伤阳气及脾胃,因此,冷食瓜果应适可而止,脾胃虚弱者尤应注意。



而长夏天气闷热,雨水较多,暑湿盛行,极易伤人阳气。长夏为脾所主,脾的功能得以正常需要在长夏之季养脾摄生,健脾祛湿,因此长夏的饮食宜清淡、少油腻、少甜食,要以温食为主,不要太寒凉,可在饭菜里适当多放点姜。另外,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,“汗为心液”,出汗多,既伤阳气亦伤阴液,应多饮水及适当喝淡盐水以补充电解质。


五、冬病夏治


夏季阳气盛极,借阳补阳治疗一些遇寒易发的疾病,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,有利于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,例如:三伏天灸治疗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过敏性鼻炎等寒冷季节或阳气虚弱时易发之疾,常常疗效显著。


最后给大家推荐几款常用药膳~


绿豆粥(汤)


绿豆适量、陈皮一块熬汤,熟后加入白糖少许。绿豆适量、大(小)米适量、陈皮一块熬粥。


绿豆性味甘寒,清热解毒、止渴消暑、利尿的功效;老人、儿童、体质偏虚者不宜多喝。脾胃虚弱者可喝大米或小米混合绿豆熬的粥。


 
(文/小编)
 
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
0相关评论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ydw166.com/news/show-82.html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