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节制的饮食对于养生非常重要,它始终是“饮食养生”“科学饮食”的主流,可使大多数人认为以节食为佳。在我国,古训延传至今,在国外,也有过教训。
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时期饱食造成“四高症”(高蛋白质症、高糖症、高维生素症和高脂肪症)的人群,导致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癌及肥胖。教训不可谓不深,乃至节食涉及所有阶层的人士。
著名科学家现身说法
著名科学家科纳早在1558年就写了两本书———《延寿健身的可靠秘诀》和《长寿之艺术》,从切身的教训中认识到了节制饮食的重要。他是意大利贵族,早年生活放荡,贪吃,饱食为乐,到了37岁时,身体已变得很坏。他便下了决心改变生活方式,坚决限制饮食。
结果他又健康地活了66年,享年103岁。由教训变成了经验。此后不少人效仿他的做法,都取得了预期的结果。
一些有趣的数据
为取得节食强健延寿的过硬资料,世界各地都进行了实地调查,均证实节食可健身延寿,最有说服力的是,被称为“世界上寿命最长的老人国”厄瓜多尔维尔卡班拜谷地(印第安语,神秘的山谷之意),那里的居民的食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,很少吃肉。
他们每天摄入的热量只有1700卡,仅为美国人的一半,但却是世界出名的长寿之乡,居民中有很多长寿、高寿老人,在该地区的819人中,百岁以上的就有十余人(高寿率为1/50万~1/60万,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,百岁以上老人为6434人,高寿率为1/3万),最老的活到142岁。(事例仅供参考研究,人体每日能量摄入根据个人情况各有不同)
严格的科学实验的证实
节制饮食健身延寿不但有大量的事实根据,也有坚实可信的科学实验根据。其中最可靠、最经得起重复、也最令人信服的便是著名的“马凯伊效应”的实验。
马凯伊于1941年发表了他对大白鼠研究的减食实验报告。他把大白鼠分为两组:一组为限食组,对其进食量加以限制,定量喂饲,限制的程度为中等偏低(保证营养);另一组为对照组,任意进食。
限食组由于热量受到了限制,生长速度放慢很多,成熟延迟,但寿命却延长了1倍,且病症也减少或延迟发生。
对照组的衰老与限食组形成鲜明的对照,40%在衰老时都出现的肾小球肾炎,限食组却几乎不发生。
此外,限食组的心肌纤维化、动脉周围炎、前列腺炎、内分泌腺疾病等疾病也减少了40%;不发生心脏病;各种肿瘤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了,肾变性几乎完全没有,在生理上处于更年轻的地位。
这一实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,人们把它称为“马凯伊效应”(或“食量效应”、“卡路里效应”)。在众目睽睽之下,人们纷纷进行严格的重复实验,结果都得出相同的、明显的结论:限食可明显延长动物的寿命,减少或延缓疾病的发生,增进健康水平。一切哺乳动物的衰老过程都是基本相同的。
节制饮食,我国饮食文化的特色
我国自古即十分重视饮食有度、有节。
孔子就说过:“君子食无求饱”。《吕氏春秋·尽数》中说:“凡食之道,无饥无饱”。《黄帝内经》说:“食饮有节……度百岁乃去。”
明代医家敖英所著《东谷赘言》认为:“多食之人有五患”。
西周青铜鼎上常著以饕餮纹,告诫人们不要贪吃。
宋代苏东坡在《东坡志林》中主张:“已饥方食,未饱先止”,认为这样才能“诸病自除”。
明代《修真秘要》说:“食欲少而不欲顿,常如饥中饱,饱中饥”。
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“吃饭减三口,活到九十九”的谚语。我国古代的饮食文化蕴含着节食的科学思想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。我国后来的营养学家多主张“食不过饱”,且以节食取得自身的健康长寿者,代不乏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