Q:什么是药食同源?
A: 在中国古代有寓医于食、医食同源等说法,因为大多数食物可以作为药品从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。这就说明了 饮食与药品相通,它们同时起源。 中医非常讲究药食同源, 食疗中的“药膳”,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辨证施膳。用中草药和某些有药用价值的食物配伍,制成具有一定的色、香、味、形的食品。 很多食疗药膳,只要善于科学的利用就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疾病的功效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之所以用“神农”来命名,来自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“神农尝百草”故事。 《淮南子·修月务训》中说: 神农“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 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毒”。 这里提到了神农之所以“ 尝百草”原因
“ 令民知所避就”,“避”是避开,有毒的要避开; “就”是靠近,无毒有益的就可以靠近去采摘。 可见他本来是为了给人们寻找安全的食物而去尝百草的。 而在品尝后记录下野菜、野果、种子或者植物根茎的酸、辛、苦、甘、咸各种味道,还记载食用后的各种身体感觉与反应。 例如有些植物吃了以后,人体反应很强烈,引起呕吐、腹泻,甚至昏迷、死亡,但有的植物吃了以后,身上原有的病痛得以减轻甚至痊愈,这样,就积累起“药”的知识。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“药食同源”。
当然,“尝百草”是一种笼统说法。 食物和药物都不仅仅有“草”,还有不少动物和矿物。 它们被发现的过程也是类似的。 随着狩猎和渔业的发展,原始人获得了较多的肉类、鱼类及蚌蛤类食物。 渐渐地,人们认识到某些动物的脂肪、血液、内脏、骨骼、甲壳等具有食用价值或治疗作用,从而积累出动物药知识。 在原始社会末期,人们开始从事采矿冶炼等生产 活动。 随着对矿物认识的不断加深,人类也掌握了某些矿物的性能,比如芒硝能泻下,硫黄能治疗皮肤病等。 只是因为中药里面植物药占了大多数,所以我们简称“神农尝百草”,又把中药叫作“本草”。
“食疗”的含义
我国自古就有“寓医于食”、“医食同源”之说,“食疗”故名思义,即食物疗法或饮食疗法。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,选取具有一定保健作用或治疗作用的食物,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,成为具有一定的色、香、味、形的美味食品。
食物的“四性”与“五味”
我国古代就有“药食同源”之说,许多食物即药物,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,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,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“四性”、“五味”。
“四性”
又称为四气,即寒、热、温、凉。寒和凉的食物能起清热,泻火,解毒的作用,如在炎热的夏季选用:菊花茶,绿豆汤,西瓜汤,荷叶粥等,可清热解暑,生津止渴等等。
热和温的食物能起温中除寒的作用,如严冬季节选用:姜、葱、蒜之类食物,以及狗肉、羊肉等等,能除寒助阳,健脾和胃,补虚等等。食物除“四性”外,尚有性质平和的“平性”食物,如谷类的米、麦、及豆类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