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药补不如食补”
撰文 徐 远
编辑 保健君
您了解食物的“五味”“归经”和“升降浮沉”吗?
在调理机体、缓解病痛方面,中医认为食物与中草药是不能决然分开的,自古就有“药食同源”之说。中医治病讲究依方选药,方必尊法,定法守理,理必有据。在食物的选择上中医注重食物的功能“个性”,主张因人而异,选取相应的食材配膳,辨证施食,取得“以平为期”的最佳调理效果。
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饮食保健越来越受重视,那么,日常生活中,我们该如何选择食物才能取得最佳调理效果,以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呢?
这就要先了解各种食物的“五味”“归经”“升降沉浮”等特性,进而辩证分析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。
食物的“五味”
根据中医的五行理论,食物也分“五味”,即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,这不仅是食物的味道,主要是功用的概括。《素问》中记载:“辛散、酸收、甘缓、苦坚、咸软。”食物的“味”不同,其功效也不尽相同。
●酸味
有收敛、固涩的作用。
如乌梅、白果能生津止渴、敛肺止咳、敛汗,石榴、芡实能涩肠、止泻。
●苦味
有清热泻火、解毒降逆的作用。
如苦瓜能清热解毒,苦杏仁可以降气平喘。
●甘味
有益气养血、和中的作用。
大多数平性食物都属于甘味,如粳米、糯米、燕麦、黄豆、土豆、山药、玉米、红薯、胡萝卜、牛奶等。此类食物具有补益气血、调和中焦脾胃的作用,是不可或缺的基本食品。
●辛味
有去风散寒、升阳、化湿、行气解郁的作用。
如生姜、葱白能发散风寒,治疗外感;砂仁、白蔻仁可以芳香化湿,治疗湿困中焦之食欲不振、胃脘满闷等。多数香窜调味品属于辛味,如香菜、大蒜、辣椒、葱、胡椒、花椒、韭菜等,可以升阳解郁、舒达气机。
●咸味
有补肾益精、软坚散结的作用。
《黄帝内经》有咸味入肾的论述,故认为鱼类、乌龟、海参、蚝等有补肾益精的作用。另外,海藻、海带等海产品有助于软坚散结。
《遵生八笺》曰:
“五味之于五脏,各有所宜,若食之不节,必致亏损。”故强调保持甘、酸、苦、辛、咸五味平衡,不可只图爽口,毫无节制地偏嗜某种口味的食品。
食物的“归经”
中医理论认为,人体有十二经络沟通内外表里。食物也有独特的归经理论,可以理解为食物的“选择性”作用。
●归心经的食物
如百合、龙眼肉、莲子、小麦、酸枣等,此类食物多有补养心血、养心安神的作用,有助于改善乏力、心悸、睡眠不安等。
●归肺经的食物
如梨、枇杷、罗汉果、白果、杏仁、萝卜等。梨、枇杷和罗汉果等具有润肺止咳作用,对于肺燥咽干、口渴、干咳有缓解作用;杏仁、萝卜有降气化痰作用,有助于减轻咳嗽痰多等症;白果有敛肺平喘的作用,对久病气喘者有助于平喘。
●归脾经的食物
如小米、大豆、大枣、薏苡仁、莲子、山药等,此类食物多具有补中益气、健脾和胃的作用。中医认为,脾胃是“后天之本”,人要身体强健,有赖于上述食物的滋养,使水谷精微能通过胃的受纳及脾的运化,濡养四肢百骸,使精气神充足。
●归肝经的食物
如菊花、枸杞子、玫瑰花、代代花等。枸杞子、菊花能滋养肝血兼清肝火以明目,对于双目干涩、视物模糊有缓解作用;玫瑰花、代代花能疏肝理气,适用于抑郁愤懑、肝气不调造成的胸胁胀满、胃脘不舒、嗳气频频等。
●归肾经的食物
如鱼虾类及海参等海产品、黑芝麻、桑椹、核桃仁、蚕豆等,此类食物多有补益肾精的作用。中医认为,肾为“先天之本”,肾藏精,主生长发育与生殖;肾主骨、生髓、通于脑;齿为肾之余,肾主纳气、主水液代谢,司二便;开窍于耳,其华在发,腰为肾之府……所以说,毛发和牙齿的脱落、头晕耳鸣、各种骨病、腰酸、健忘、精力下降、虚喘、水肿、二便失调,男子阳痿、早泄、遗精,妇女月经不调、宫寒不孕等,均与肾精不足有关。虽然饮食调节达不到治病的力度,但注重相应的饮食调节会有益无害。
●归膀胱经的食物
如玉米、冬瓜、西瓜、赤小豆等,此类食物多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,对尿少、尿道涩痛、排尿不利有一定缓解作用。
●归大肠经的食物
如马铃薯、白菜、茄子、竹笋、荞麦、木耳、香蕉、蜂蜜等,此类食物多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,属于肠燥便秘者可以适当选用。但血糖不稳定者,应慎食香蕉、蜂蜜,以免造成血糖波动。
食物的“升降浮沉”
中医把食物对机体向上、向下、向外、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用“升降浮沉”来区别。
●升浮之品
一般来说,食性温热、质地轻薄、气味辛香的花叶枝类食物,多为升浮之品。
如生姜、葱白、花椒、苏叶、薄荷等,具有疏表散寒或疏风清热、宣肺、开郁、升发阳气等作用。
●沉降之物
食性寒凉、质地坚实、气味浓厚重浊、酸苦咸的种子及果实类食物多为沉降之物。
如冬瓜、薏苡仁、甲鱼、萝卜籽等,具有利水渗湿、泻下通便等功效。
另外,食物酒制则升、姜炒则散,醋炒则收敛、盐制则下行。
在此需要提醒的是,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,因其体质和病情不同,所以在选择食物时,最好遵从中医医生的建议,他们会尽量综合考虑食物的“性”“味”“归经”“升降沉浮”等特性,指导您灵活选用合适的食物及恰当的烹调方法,以利于缓解疾病,促进健康。
更多关于中医食疗的内容可阅读全年《中老年保健》杂志
以上为《中老年保健》杂志原创作品,如转载须获得本刊授权!
专家简介